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斑斑马上要过4岁的生日了,爸爸妈妈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斑斑的要求是一整套乐高玩具套装。考虑到价格太过高昂,爸爸妈妈没有同意买整套玩具,打算就买一套作为礼物。结果,斑斑一下子就不乐意了,在家里又哭又闹,摔摔打打,还躺在地上打滚不起来,一连不高兴了好几天。爸爸妈妈最后耐不住给斑斑的哭闹,还是给斑斑买了他想要的整套玩具套装,斑斑得意得不行。
爸爸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在3岁之后变得越来越任性,稍微有一点不合心意就会哭闹。许多爸爸妈妈一看到孩子撕心的哭喊就硬不起心肠拒绝孩子,只是爸爸妈妈们不知道,这一时的“不忍”对孩子可没有好处。
一、没有“不”的教育行不行?
1.一味的迁就是骄纵
孩子有时会提出不合理的任性要求,父母不会说“不”,只能不断地满足孩子、迁就孩子,而随着年龄的渐长,孩子的任性会在原有基础上变本加厉。爸爸妈妈不懂得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一再任性索要,父母一味的满足和纵容只能害了孩子。
2.家长威信太脆弱
教育中,教养者的威信建立对于孩子多方面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家长不会对孩子说“不”,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家长没有威信。没有威信的家长的教导和建议在孩子心中也没有分量,而再度建立家长的威信则困难许多。
3.缺乏规则和原则教育
家长们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一个小偷无恶不作,在落入法网依法被处决前,他痛恨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小的时候一味地纵容自己,哪怕自己做错了事也不制止不惩罚,使得自己最终酿成大祸。孩子做事如果缺少规则约束和原则底线,很容易就做错事,长大后甚至可能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线上。
孩子天生就会用哭声来向爸爸妈妈示威吗?其实不然,有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孩子哭闹是单纯的表达自己需求的不满,但是3岁之后,他们的哭声就不这么单纯,里面有不少孩子的小心思。
二、孩子的哭声里有他的“小心思”
1.哭声是家长的“软肋”
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从各种体验和经验中学习和积累社会交往技能,他们会逐渐掌握关于情绪的各种表达,并慢慢参透每种情绪对人起到的作用。哭声就是孩子们最早熟悉的情绪之一。当他们发现,自己一哭爸爸妈妈经常会马上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孩子们就会抓住父母的这个“软肋”不放,用哭闹的方式想父母示威。
2.知道了自己的情绪对父母的影响力
孩子在3岁之前完全依赖于爸爸妈妈,但是从3岁左右开始,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爸爸妈妈也同样的重要。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许多行为和情绪,特别是以哭为代表的不开心的情绪也同样能够影响到父母后,孩子也会利用这一点来“操纵”父母。
3.挑战行为
3岁真的是孩子幼年时期身心发展的一个里程阶段,他们已经有发展出一定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水平,对父母也不再是纯粹的依赖。也正因可以不完全依靠父母,孩子会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许多挑战性行为出现,其中以哭闹的方式触碰父母的规则和底线就十分常见。
孩子的“哭”虽然还是欲求不满,但也不再是简单的哭诉。家长知道了其中包含的小心思之后可不要再轻易向孩子的哭声妥协,坚持原则、强硬态度说“不”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三、孩子能从父母的“不”中得到什么?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哭闹不过是孩子为了得到满足,或是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意的一种情绪发泄,但是教育又怎么能一直迎和孩子的想法呢?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慢慢脱离这种表达的方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更加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2.学习规则和原则
很多时候,父母的拒绝给孩子划定了一条规范准则的界线,线的一边是自由空间,一切要求和想法尽可商量,而线的另一边则是孩子不能触碰的禁区。爸爸妈妈要在必要的时候言语坚定地说“不”,把这条界线划在孩子心中。
3.也是一种挫折教育
家长拒绝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孩子需要明白,自己的心愿不会一直被满足,或者说是无条件被满足。在被拒绝的结果中,他们会渐渐洞悉他人对于自己要求的两方面回答,并且孩子也会获得更大的动力去争取得到满足。
孩子在被家长拒绝后不会只是失落和沮丧,他们也会从中学习和成长,所以说,没有“不”的教育是有所缺失的教育。既然拒绝也是一种教育,必然要讲求方式方法,当孩子再次哭闹,你该怎么办呢?
四、说“不”要怎么说?怎么做?
1.不能因此妥协
当孩子再次通过哭闹、发脾气的方式想家长“示威”,想要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长都不能纵容孩子继续这种行为。父母要坚定自己的态度,表示出对哭闹行为的不赞同,绝不能向孩子的任性妥协。
2.等待孩子冷静
在一开始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情绪的反弹通常最为强烈,他们会用尽浑身解数来表达不满。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宜继续刺激孩子的情绪,应该花一点时间等待孩子冷静,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双方能够理智地对话时再作商量或解释。
3.告诉孩子他可以怎么做
虽然“不”要说出口,但是家长不能只说“不”。孩子一味地得到拒绝和禁止,也容易产生抵抗心理。因此,父母在说“不”的同时,最好也告诉孩子他可以做什么,会得到什么。如此,孩子也不会只在拒绝中感受无力,也找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今日互动话题:在孩子逐渐变得独立的过程中,父母的拒绝能够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方向,也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大的成长。你有没有对孩子说“不”的经历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
我是一名三岁宝宝的妈妈,育儿是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宝宝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细致的关怀。大家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共同探讨,一起解决。
我是金樱妈妈,每天在带娃养娃中与宝宝一起成长。
每天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各位宝爸宝妈与我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