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否治好 http://www.kstejiao.com/m/逛动物园时,最常见的动物恐怕就是斑马了,几乎每个动物园都有,它们拥有与众不同的皮毛,很容易识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条纹跟人类的指纹一样,没有任何两只是相同的。
世界上现存的斑马一共有三种,分别是平原斑马、山斑马和细纹斑马,我们常见的品种绝大多数是平原斑马,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而细纹斑马分布在东非,山斑马则在南非。
三种斑马的区别很小,乍一看很难看出差别,但如果你将注意力放在它们的肚子和屁股上就会发现:平原斑马的条纹一直延伸到了肚子上,而另外两种斑马的肚子上没有条纹;细纹斑马的屁股上的条纹特别细密,而山斑马屁股上的条纹就比较粗狂,只有几条很粗的纹路。
斑马除了在皮毛方面与马区别很大之外,其他方面都十分相像。人类大约在年前驯化了马,让马为人类驮物、骑乘,但是直到今天,斑马却只能被驯服(用皮鞭让其听话),而无法被驯化。
那么问题来了,斑马身上的条纹究竟有什么用?人类又为何没有将斑马驯化?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斑马的话题。
1、斑马身上的条纹有什么用?
斑马是马科马属下的动物,是由距今约万~万年前的原马演化而来,是非洲独有的物种,现存的三种斑马下都各自有2~8个亚种。
三种斑马都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一群斑马通常由一头成年雄性和多头成年雌性组成。我们在动物类栏目中见到的几十头,甚至上百头的斑马大群,其实是由不同的族群在迁徙或者觅食时短暂聚到一起组成的。
所有的斑马都具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这在我们人类看来十分明显,很容易被发现。但是这种特殊的条纹在自然界中,显然是有一定作用的,否则早就被自然选择淘汰掉了。那么斑马身上的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作用一:迷惑天敌
虽然斑马的条纹在我们眼中显得很明显,但是对于捕食斑马的天敌来说,这是一种保护色。我们人类的视觉是五颜六色的,这是因为人类的眼中有红、蓝、绿三种视锥细胞,这三种颜色是三原色,彼此混合能够产生多种颜色,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彩色的。
但是动物通常只有1~2种视锥细胞,它们大多数都是色盲。比如猫科动物的夜视能力虽然非常优秀,但是对于颜色它们只能分辨出灰色、绿色和蓝色,而这在它们眼中这些色彩的饱和度也非常低,那么它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完全不同。
斑马身上的条纹在我们看来十分显眼,但在狮子、猎豹等天敌眼中,却是模糊不清的。不仅如此,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条纹还有助于打散外轮廓,让捕食者很难锁定目标。
当一大群斑马聚在一起的时候,在狮子、斑鬣狗等掠食者眼里就像一只很大的动物,而当斑马群跑动起来,看起来又像一堆移动的乱码。因此斑马身上的条纹可以迷惑天敌,是一种保护色。
作用二:防蚊虫叮咬
在非洲大草原上,除了各种哺乳动物比较多之外,各种蚊虫也非常多,尤其是采采蝇和一些吸血昆虫,特别钟情于马科动物,斑马是蚊虫叮咬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这些吸血昆虫如果同时遇到黑白相间的斑马和其他纯色的动物时,大多数会去叮咬纯色的动物,因为采采蝇、苍蝇、蚊子等蚊虫很难落到斑马身上,它们飞向斑马时会直接撞到身体上,然后被弹开。
科学家们对此还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将和斑马条纹一样的布披到家马身上,结果发现它们被蚊虫叮咬的现象少了很多,尤其是披着“斑马皮”的位置,蚊虫几乎无法落到上面,而没有披上“斑马皮”的头部,依然被正常叮咬。
因此斑马身上的条纹有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在配合上专门驱赶蚊虫的尾巴,让斑马被蚊虫叮咬的情况比其他动物少得多。
作用三:调节体温
非洲地处热带,这里几乎全年都艳阳高照,因此如何给自己降温显得尤为重要,而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斑马身上的条纹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斑马白色的条纹可以反射阳光,让自身少接受热量,而黑色条纹吸热效果更好,黑白条纹可以制造局部温差和对流,这使得斑马比同等大小的有蹄类动物的体表温度更低。
总的来说,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利于它们生存的,是为了适应非洲大草原恶劣的栖息环境而演化出来的,不仅可以迷惑天敌、防止蚊虫,还能调节体温。
2、人类为什么没有驯化斑马?
其实斑马与家马相比,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更耐粗饲料,抗病能力更强,而且比家马跑得更快,续航能力也更强,力量也比家马大。
可以说常年生活在野外的斑马,在各个方面都比马要优秀,那么人类为什么不驯化斑马呢?原因很简单:斑马不满足被驯化的条件。
美国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专门研究了野生动物被驯化的条件后发现:野生动物必须要具备饲养成本低、生长速度快、能在圈养条件下繁殖、性情温顺、胆子大以及必须是群居等六大核心要素,才能被人类驯化。
那么斑马是否满足这六个条件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在饲养成本方面:斑马属于食草类动物,而且耐粗饲料,不仅吃草,连树枝、树皮都吃,因此饲养斑马的饲料成本不会太高,符合被驯化的条件。
其实一个物种能否被驯化,涉及到一个转化效率的概念。任何一种动物吃下去的食物都不可能%转化为能量,动物的转化率通常为10%左右,也就是说食草动物吃十斤草可以长一斤肉,而食肉动物要吃十斤肉才能让自身的体重增加一斤。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驯化的动物大部分都是草食性动物或者杂食性动物的原因,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肉食性动物被驯化、养殖当成肉制品的来源。
在生长速度方面:作为被饲养的动物,当然是长得越快、繁殖能力越强,就越受养殖者的喜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动物的繁殖速度都很快,比如母鸡每天都会下蛋,家猪一胎能生十几头猪仔。
有网友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头大象可提供10吨肉,为啥没人养大象来吃肉?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大象十几岁才发育成熟,妊娠期都要18~22个月,等它生仔要十几年,哪个会养它们来获取肉类?
我们再来看看斑马的情况:斑马4岁性成熟,妊娠期为11~13个月,关键是它们每隔3年才能生产一次,每次产仔通常只有1胎,这样的繁殖能力与家马根本没法比。因此在生长速度方面,斑马不太符合驯化要求。
在圈养繁殖方面:野外的斑马是群居动物,而且一个群体通常由一头成年雄性和数头成年雌性组成,那么雄性斑马在争夺交配权时的斗争会非常激烈,它们会用嘴巴咬、用脚踢互相搏斗,只有获胜者才拥有交配权。这一点我们可以满足斑马的需求,比如一个群体只配备一头雄性,或者只让一雌一雄生活在一起。
但是斑马繁殖后代讲究仪式感,雌雄斑马要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通过亲昵、嬉戏等方式加深感情之后,两者才会繁衍后代,这使得斑马繁衍后代的过程十分繁琐,与家猪、家马牵来就能配种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斑马在圈养条件下繁殖后代比较麻烦,不符合被驯化的要求。
在性情方面:我们生活周边的动物,大多比较温顺,但是斑马的脾气非常暴躁,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如果惹怒了斑马,它们会咬人,而且咬住了就不松口。数据显示,美国每年被斑马咬伤的饲养员比被狮子咬伤得还要多久。所以在性情方面,斑马不适合被驯化。
在胆量方面:被驯化的动物免不了要和人类生活在一起,如果胆子太小,很可能会被人类的一些行为吓到吃不下饭。比如羚羊被吓到后会撒腿就跑,显然不适合圈养,而山羊、绵羊等被吓到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从大部分动物园里都有斑马这一现实情况来看,斑马的胆子不算小,起码会接受人类的投喂和游客的围观,因此斑马的胆量是符合驯化要求的。
在群居方面:人类早期驯化家马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就是优先制服马群的首领。马是群居动物,而且群体其他成员通常会对首领表示臣服,人类只需要控制好马群首领,就能控制整个马群。
斑马虽然也是群居,但是群体成员并非臣服关系,它们会一起抵御外敌,但如果首领被人类抓获,斑马群的其他成员并不会跟着头领走,那么人类想要驯化斑马,就只能一头一头地从野外抓获,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说,从野生动物能否被驯化的6个核心要素来看,斑马只符合其中的两项,它们的饲养成本虽然比较低,但是斑马性情暴躁、生长速度慢、繁殖过程复杂、又不好控制,因此斑马难以驯化。
3、结束语
斑马身上的条纹在人类看来是不利于隐藏的,但在“色盲”的掠食者眼中,这种黑白相间的条纹让它们感到疑惑,甚至看不清。斑马身上的条纹是一种保护色,不仅迷惑天敌,还可以减少蚊虫叮咬,甚至具备调节体温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体重达到一定水平、生活在陆地上的大型食草动物,至少有种。但在过去的几千年时间里,真正被人类驯化的大型食草动物,以及食物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只有14种。
关于这个话题,你怎么看?